《国风•邶风•式微》,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
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此诗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唐·王维《渭川田家》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孟浩然《都下送辛大夫之鄂》有"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贯休《别杜将军》有"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 "式微"一词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
式微,式微,胡不归?
用今天的语言唱《谷风》,大致是这样的——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原作简释】
《国风•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式——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展开全文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要不是君主。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躬——身体。)
【手法拾贝】
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就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