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养殖环境:影响育肥效率的隐形关键
多数养殖户忽视环境对牛犊的影响,实则环境不适会直接抑制生长:
温度控制:育肥牛最适温度为 20℃,需尽量将圈舍温度维持在 0-30℃之间。温度过高会导致食欲下降,过低则会使牛犊消耗大量能量抵御寒冷(脂肪燃烧供能),均会影响增重。建议冬季加装保温帘、夏季搭建遮阳棚,通过通风设备调节温度。
湿度与通风:夏季高温高湿易引发牛犊疾病(尤其南方地区),需保证圈舍通风,降低湿度;冬季通风则需避免冷风直吹牛体,重点排出圈舍内发酵产生的氨气等有毒气体,减少呼吸道疾病风险。
环境卫生管理:圈舍粪便、残渣需每日清理,定期消毒(如每周用生石灰或消毒液喷洒),避免细菌、寄生虫滋生。夏季需额外注意蚊虫防控(如安装防蚊网),减少疫病传播。
三、合理喂养:精准调控增重的核心
科学的饲料管理是育肥的关键,需兼顾配比、时间和阶段调整:
饲料配比原则:育肥期需保证能量和蛋白质均衡,例如前期(1-3 个月)侧重蛋白质摄入(如豆粕、苜蓿草,促进骨骼发育),后期(8-12 个月)增加能量饲料(如玉米、麸皮,加速脂肪沉积)。具体可参考:精饲料中玉米占比 50%-60%、豆粕 20%-25%、麸皮 10%-15%,搭配适量青贮或干草(保证粗纤维摄入,促进消化)。
喂养规律:固定喂食时间(如每天早晚各 1 次)和喂食量,让牛犊形成稳定的消化节奏,避免突然改变饲料种类或时间导致肠胃不适(如腹泻、拒食)。
四、饲养细节:避免 “小失误” 造成大损失
细节管理不到位,可能抵消前期所有努力:
圈舍防护:北方冬季需检查门窗密封性,避免冷风直吹导致牛犊感冒,封闭环境下还可能引发群体传染;夏季则需检查通风口是否通畅,防止高温闷热。
残渣清理:喂食后剩余的饲料残渣(尤其夏季)易霉变,牛犊食用后可能引发肠道疾病(如腹泻、肠炎),需每次喂食后及时清扫,并用清水冲洗食槽。
五、提升育肥效率的额外技巧
疾病预防优先:定期给牛犊接种疫苗(如口蹄疫、牛瘟疫苗),每月驱虫 1 次(体外寄生虫用驱虫药浴,体内寄生虫用阿苯达唑等药物),减少因病痛导致的生长停滞。
育肥后期催重:出栏前 1-2 个月,可适当增加精饲料比例(如精粗比调整为 7:3),并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提升消化吸收率,加速增重。
分群饲养:根据牛犊体型、生长速度分群,避免弱牛被强牛抢食,保证每头牛都能摄入足够营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